钾肥领域人才融合培养应贯通“矿藏”与“粮仓”
11月7日,随着首列满载3000吨的老挝钾肥保供专列经中老铁路入境四川,标志着中老铁路钾肥进口通道正式贯通,围绕钾肥的话题再度成为热门。钾肥,一端深植于地壳矿层,是关乎国家资源安全的战略性矿种;另一端滋养着万里禾田,是决定农业产出品质与数量的必需营养。然而,这条维系国计民生的产业链,却因上游的矿业与下游的农业长期分野,形成了一道的“人才断裂带”。笔者认为,面向未来,唯有打破行业壁垒,大力推进钾肥领域跨学科、复合型人才的融合培养,才能在农业资源竞争中掌握战略主动。
矿业人才多来自地质、矿业院校,其知识体系深植于钾盐成矿理论、井下安全开采、浮选工艺优化与成本控制等,核心使命是经济、安全地将地下资源转化为合格产品。然而,他们对于不同作物在不同生育期对钾的吸收峰值、不同土壤对钾素的固定与释放规律、钾与氮磷及其他中微量元素的协同拮抗关系等农学知识普遍不了解。农业人才则出自农学、植物营养领域,他们是土壤作物系统的专家,但对于钾肥从何而来、不同钾盐矿石(如光卤石、钾石盐)的加工难度、氯化钾与硫酸钾的成本与环境差异等,往往缺乏系统了解。
懂矿者不谙农事,知农者不解矿情,这种人才的二元化结构,严重制约了我国钾肥产业整体效能的提升,不利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。因此,推动人才融合培养刻不容缓。我们要通过汇聚地质、采矿、化工、农学、信息等不同学科的一流人才,围绕从资源勘探到餐桌管理的全链条,开展协同攻关,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。这既是应对现实挑战的破局之要,更是面向未来竞争的先手之棋。
钾肥人才的融合培养,绝非一时一地的权宜之计,而是一项旨在弥合产业鸿沟、贯通“矿藏”与“粮仓”的智力体系构建。当一批既能在矿山指点方向,又能在田间答疑解惑;既精通工艺技术,又深谙作物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成长起来时,我们不仅能更高效地利用宝贵的钾资源,更有望在绿色低碳肥料、智慧施肥系统等未来赛道上,在矿业与农业现代化进程中,赢得主动与先机。
